从“池塘洼地”到“创新之城”: 苏州工业园的启示与马来西亚可借鉴之处

PiValue因为是SIDEC在马来西亚集中电路设计园区项目的合作伙伴,随行雪州政府的苏州工业园考察团。

队伍浩大,其中包括雪州州务大臣阿米鲁丁、行政议员YB黄思汉、SIDEC CEO杨凯斌及其高级干部、以及PKNS、CyberView和MPSJ的高阶领袖。

老实话,工作繁忙的原因,我在完全没有做功课的情况下、出发前往苏州工业园参访,结果被其规模、规划、科技水平与经济成就震惊了。

从稻田到高科技中心:三十年的非凡蜕变

苏州工业园(Suzhou Industrial Park, SIP)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东部,是中国与新加坡于1994年合作开发的旗舰项目。园区以现代化产业园为定位,结合新加坡先进管理经验和中国经济发展优势,成为高科技产业、金融服务、现代物流和生态宜居的示范区。

原以为可能就像马来西亚工业园区的规模,苏州工业园区其实占地278平方公里,截至2023年,园区的常住人口约为116.99万人,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686亿元人民币。

从90年代开始,苏州也只是一个“池塘洼地”,在30年间,它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积极借鉴新加坡的经验,并以创新驱动为核心,吸引了众多跨国公司、科研机构和高端人才,推动了新型工业化,经济国际化和城市现代化的发展。现在俨然已经是一座“创新之城”,也是国际合作的成功范例。

走近苏州工业园,了解它是如何在30年间从“池塘洼地”,变成“创新之城”,能有让马来西亚借鉴之处。

明确方向:精准聚焦“2+4+1”产业

首先,发展一个科技型工业园区,也不能没有具体方向。中国在初始阶段就决定了聚焦“2+4+1”产业,引进全球领先的高端项目,促进产业链、创新链、价值链提升,向“制造+研发+服务+总部”转型。

2大主导产业:

  1. 高端装备制造:包括智能制造、机器人、航空航天等高端装备
  2. 新一代信息技术:涵盖半导体、集成电路、人工智能等领域

4大新兴产业:

  1. 生物医药:重点发展创新药物、医疗器械、生物技术等
  2. 纳米技术应用:涉及纳米材料、纳米制造等前沿技术
  3. 人工智能:涵盖智能算法、智能硬件等。
  4.  绿色低碳产业:聚焦新能源、新材料、环保技术等领域

1大未来产业:

现代服务业:包括金融服务、信息服务、科技服务等

人才与资金:创新驱动的双引擎

明确了需要专注的领域与发展方向后,必须进一步分析实现目标所需的资源、建设必要的有利条件,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。

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,乃至今天的任何发展中国家,若要吸引全球领先的高端项目、向高价值与创新型产业链转型,核心需求无外乎设备与人才。设备与实验室的建设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,而高端人才则需具备适宜创新的生态系统,包括完善的产业链、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、高效的基础设施、简化的行政流程、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平台,以及丰厚的回报与成长空间。 资金方面,虽然筹集并非易事,但相对来说更为直接。关键在于确保资金规模足够大,既能满足引进高端设备与实验室建设的需求,又能承担大量试错带来的高额成本。为此,苏州工业园区建立了规模超4000亿元的区域股权投资基金,并设立了55家孵化器,其中17家达到国家级标准,为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与资源保障。

创新平台与生态系统:人才成长的沃土

相比之下,人才的吸引与培养则复杂得多。人才=天赋+教育与培训。天赋资源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并不匮乏,但在苏州工业园开发初期,国内教育水平与欧美国家相比仍有明显差距,许多顶尖人才选择赴欧美深造并定居。如何吸引这些高端人才回流,成为整个工业园区计划成败的关键环节。

在这一点上,中国的表现可圈可点。苏州工业园出口加工区的高端人才比例高达75%,科研相关岗位占比约50%。国家级重大人才引进工程为园区吸引了346位专家,其中创业类86人,国内外知名院士团队78个。

政府在吸引人才方面推出了多重激励措施。除了提供大量生活补贴,确保生活水准媲美欧美,还特别注重建设高质量的创新平台。园区内打造了三大国家级平台: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、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。此外,还建立了20个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和40个专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,为高端科研人才提供了“专心办道”的一流环境,加速攻关核心技术。 为了让人才充分发挥,特别是在技术商业化和创业方面,中国政府扩大努力,建立国际化营商制度环境,其中包括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知识产权保护,甚至大规模建立宜居宜业城市。这种规模与力度的政府干预,不仅展示了极高的效率,也为园区注入了持续创新的活力。

苏州工业园在发展成果上“不负所望”,成为一流的创新产业集聚区。园区内共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779家,独角兽及独角兽培育企业228家,上市企业66家,充分体现了这一战略规划的成效与国际竞争力。

面对挑战:马来西亚的独特机遇与瓶颈

马来西亚若从现在开始打造高端科技工业园,优势和挑战都还是有的。优势是,马来西亚无需从“池塘洼地”开始,我们已经有了宜居宜业的城市,也有相当成熟发展的现有工业园区,如CyberJaya。目标领域方面,雪兰莪州政府已致力于发展半导体行业,为定位奠定了方向。但是挑战的部分,依然与当年的中国一样,即资金(高端设备与建设具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科研中心,共享实验室和技术服务平台)以及人才。

资金方面,马来西亚也不算贫穷,但要建立起如中国的4000亿人民币资金生态,难度还是相当高,主要是马来西亚私人资本规模较小,且投资意愿不高,呈现“各自为政”的局面,难以集中形成强大的投资生态。若政府要鼓励私人资本参与,除了基本的税收减免享受高科技投资优惠,政府也需筛选潜力项目,通过专项扶持打造一批成功故事,以吸引更多国内外私人资本的参与,甚至来自区域和国际的私人资本也可能被吸引过来。

更大的挑战无疑是人才问题,政府需全面提升人才政策,以吸引并留住高端人才。与当年的中国不同,马来西亚虽拥有一定数量的高技术人才,但在国际一流科研和技术创新领域仍然缺乏核心力量。因此,马来西亚不能简单效仿中国吸引海外本国人才回流,而需要从全球范围内吸引顶尖人才来马来西亚,协助技术转移,帮助本地科研人员和工程师实现技术跃升。

于是,马来西亚要解决人才的问题,首先得解决高素质、高科技外企入驻的问题,那就要有和中国不一样的方案了。

吸引外企:从补贴到长远利益

众所周知,外企要建立海外据点的决定取决于利益与成本的权衡。雪州政府以SIDEC为执行单位推出了一系列吸引和支持企业入驻IC Design Park的措施, 从成立共享办公室租金与水电成本补贴以及共享IC设计设备(如EDA工具)补贴,也包含了人才发展的支持。

这里值得一提的是,要实现科技自主发展,马来西亚必须优先培育高端科研与工程师人才。而吸引外企入驻并协助本地人才培养,是关键一步。要有高端人才需要外企帮忙栽培,而外企要在国内栽培人才,又得为这些企业提供工程师人力以在国内充分营运,形成一个正向循环。为支持这一目标,SIDEC设立了大马先进半导体学院(ASEM),为入驻IC Design Park的企业提供高达100%的培训补贴,以促进半导体行业高端人才的成长。

以上这些补贴和支持虽然必要,但也只是解决成文问题,包括制度/交易成本问题,即私企从某地的营运转移、或者开展海外业务的代价或壁垒。

即便走到这步,我们还是可以发现有些企业,特别是来自中国的公司,并不会因此而拍板决定入驻马来西亚。这是因为在中国,类似甚至更大力度的补贴政策已非常普遍,且力度更大。

他们要出海需要更大的理由——利益!

全球化布局:从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

正如古语所说,“天下熙熙皆为利来,天下攘攘皆为利往。”只有利益足够巨大,企业才会有足够的动力走向海外市场。

鉴于中美贸易战因为特朗普当选而有升温预期,加上中国国内非常卷,私企已经有足够理由出海,只是选点未必要在马来西亚,我们还有越南和新加坡这些竞争者。

因此,马来西亚需要创造更大的市场前景,为外企提供资源对接和长远发展的生态支持。这不仅仅是补贴的问题,而是政府需要通过深入理解市场需求,制定具体的战略与执行计划,与外企展开有效协商,以推动其加入马来西亚市场。只有这样,才能实现科技转移,推动国家半导体战略目标的实现。